史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三级),硕士研究生导师,急诊医学系副主任,急诊医学、法医学教研室原主任,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学科带头人、前任主任,国家首批急救教育专家,山东省级创新工作室、省市急诊急救科普专家工作室负责人。 史继学教授目前担任山东省临床中毒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急诊医学重点专(学)科、临床中毒诊治精品特色专科学科带头人;中国毒理学会中毒与救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卒中学会基层医疗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急诊医师协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等3家常委,亚洲急危重症协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医学会等6家急诊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师协会、预防医学会、卒中学会等12家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劳动卫生与职业病杂志》《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中华卫生应急杂志》《中国工业医学杂志》《护理研究杂志》《全科护理杂志》等9家杂志编委。共主编著作15部、教材7部,获国家专利5项,发表论文190余篇,10余项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制定专家共识58项、标准7项。获国家一流课程1项、省级2项。主持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省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各2项、市级1项。曾先后获 “中国急诊医学坚守奖、引领者”“中国特殊贡献优秀急诊医师奖、卫生应急贡献奖、重大贡献奖”“全国优秀专业基地主任”,山东省“新长征突击手、医德标兵、鲁医工匠、急诊医学杰出贡献奖、急诊医师特殊贡献奖、中西医结合急救特殊贡献奖”,山东省“中毒救治、卫生应急救援突出贡献奖”,泰安市“卫生应急救援突出贡献奖、‘九.五英雄群体’、十大榜样名医、人民满意十大名医、医德先进个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等称号。入选山东省 “科普名家库”和泰安市“泰山科普名家库”。 薪火相传,心灯不灭,为感谢史继学教授在教学方面的辛勤付出,致敬史继学教授的一路奉献,让我们循着时间的印记,全方位多角度聆听这段青春赞歌。 “医”心奉献,守望生命 在沂蒙老区长大的史继学教授,经常见到农村缺医少药以及农民看病困难的场景,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有了治病救人的理想。1981年,以优异的成绩于医科学院毕业,他走上了工作岗位。如同所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一样,他暗暗下定决心做一名好医生。如今,当很多人还向往着“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时,当年那个锐意进取的年轻人已经用43年的光阴践行了这句话。他廉洁行医、勤奋好学、遵纪守法,视病人如亲人,兢兢业业诊治病人,尽心竭力呵护病人,常常半夜一个电话就起身到达急诊抢救室,天际灰白方能回家,这样的日子几十年如一日,但他任劳任怨,对这份付出始终无怨无悔。他拒收红包,经常为“三无”病人垫付医药费,甚至买饭、送衣服等等,每当大家提起,他总是笑着摆摆手。 矢志杏林,术精岐黄 40多年来,史继学一直从事急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担任急诊科副主任11年、主任22年中总结出来“医、教、研、管、联、普”六位一体的科室管理模式。针对急诊医学涵盖范围较广的特点,率先提出临床医师“一专多能”的理念。他注重科室人文医学建设,提出并在科室实行“业务秘书”负责制。科室工作达到“六化”即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医护一体化、同质化、精准化。截止目前,已有美国、俄罗斯、乌克兰、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尼等9个国家、国内三级甲等医院及其他医院300余家参访学科建设、中毒中心及急性血栓病中心建设。美国佐治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灾害管理专业主任 Cham Dallas博士参访中毒中心后在留言簿上写下“你们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中毒应急单元”。 他在临床工作中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反复锤炼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更新业务知识,注重将新技术、新理论及新成果用于临床。史继学认为一个科室临床救治能力要想走在同行业的前列,离不开新项目、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所以从20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史继学带领着急诊医学科一直将创新驱动作为提升科室活力的根本方法,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急性中毒消化道出血病人急诊内镜诊疗(1985年)、中毒病人剖腹洗胃(1986年)、急诊气管插管技术(1991年)、机械通气技术(1992年)、心电引导经皮床边心内膜紧急临时心脏起搏术(1992年)、紫外线照射光量子疗法(1993年)、中心动静脉置管技术(1994年)、床旁血液灌流与骨髓内输液(1994年)、紧急床边心内膜临时起搏和静脉溶栓技术(1995年)、经皮气管切开置管技术和急性有机磷中毒救治新技术(1997年)、经颈总动脉区域性灌注技术(1998年)、无创通气技术(2001年)、序贯性无创-有创机械通气、血栓性心脏骤停早期溶栓作为一线复苏技术(2002年)、动脉球囊阻断升压技术(2003年)、序贯性血液净化(2004年)、中西医结合救治农药中毒(2005年)、危重型中毒病人早期营养支持(2008年)、床旁超声(2011年)、快诱导气管插管技术和POCT(2012年)、连续血液滤过技术和血流动力学监测项目(2013年)、支气管镜引导气道开放技术与超声引导穿刺技术(2014)、人工肝、IABP技术(2015年)、ECMO技术、神经多模监测技术(2016年)、气体中毒呼吸机临床应用(2017年)、毒物检测(2019年)、急性血栓性疾病一站式救治体系(2020年)、心脏骤停复苏中心建设(2021年)、脂糖毒性导致血管崩溃早期识别与防治体系建设及5G智慧急救(2022年)等30余项急救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一项项新技术的应用,为急诊科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提升了急诊科的活力。近年来,在他的领导下科室仍以每年开展1-2项新技术新项目,向急诊医学的前沿迅速迈进,大大提高了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每年主持抢救危重病人1500余例,成功率高达95%以上。他深耕中毒专业,着力构建中毒单元-中毒中心,被业界誉为“山一大二附院模式”,所率领中毒学科为山东省唯一中毒救治类临床精品特色专科,已将急性农药中毒病死率降至3%以下,急性有害气体中毒治愈率几乎达100%,受到国内外中毒专家的高度评价,对高病死率的百草枯中毒、虫螨腈中毒及毒蕈中毒等亦摸索出一套成功救治的经验。开展的早期溶栓绿色通道挽救了众多濒危的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及急性肺栓塞患者。结合临床中毒救治理念,率先提出高血脂高血糖病人的脂糖毒性→脂糖中毒→血管崩溃(血栓、出血、高压、炎症)防治轴,倡导“溶栓在急诊、溶栓技术前移、首诊溶栓制、溶栓-转诊桥接,首先提出血栓性心跳呼吸骤停概念,溶栓为一线复苏药”,为构建血栓性疾病救治一站式、一体化救治做出了贡献。在卫生应急领域,近年来参与国家、省市卫生应急培训主讲教师20余次,2012年以来一直担任山东省卫生应急大赛评委、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医疗应急比赛仲裁或评委,连续七届指导全市举办的急救技能竞赛。经常受邀在全国及我省市讲授突发卫生应急救援核心技术,多次参与省、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演练起草及实施,曾先后参加群体食物中毒、有害气体中毒(氨气、氯气及硫化氢中毒等)、煤矿瓦斯爆炸、成批农药与灭鼠药中毒等突发性事件救治10余次。 传道解惑 乐为人梯 史继学教授既是一名好医生,又是一名好老师。在完成繁忙的临床工作的同时,作为一名大学老师,还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不断完善各项教学工作,言传身教,把培养优秀的急诊人才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甘为人梯,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急诊医学教研室于1992年筹建,1997年正式批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承担临床医学本科《内科学》《诊断学》教学,九十年代初至今史继学教授先后开设并主讲临床医学、护理学院本科生、专科生的《急诊医学》(1991年)、《医学写作》(1992年)、《急诊护理学》(1994年)、《急危重症护理学》(1996年)、《法医学》(1997年)、《急救与监护技术》(2004年)、《医患沟通》(2005年)、《临床思维与沟通》(2010年)、《医疗文书写作》(2019年)等课程。研究生的《毕业设计与论文写作》(2010年)、《急诊医学新进展》(2011年)、《重症医学新进展》(2022年)等课程。每年完成课堂教学200余学时,无教学事故发生。已培养急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18人,科学硕士学位1人,分别工作在北京、天津、济南等三甲医院,受到普遍好评。为了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急诊专业前沿动态、规范标准共识融入教学,极大丰富了授课内容,同时他讲课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密切联系临床实际,深受学生欢迎。每当他教学查房时总会适时地提问学生一些问题,而且对于某些临床细节、技巧也总是耐心地讲解,他还会亲自操作示范给同学们看,让同学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正因此,他备受学生们、同行的好评,被大学授予“十佳师德标兵”“三学三创教学标兵”“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 不仅如此,史继学教授总是力所能及,不求回报的参与地方医院的培训和建设,为基层医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便更好的回馈社会。他带头制作急诊急救教学光盘4张,共21项技术,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目前网上播放量极高的视频公开课项目—《急救在身边》,于2018年11月在省平台试开课两学期后向全国平台开放,至今已顺利开课13学期,目前选课学校已达447所,共计选课12.28万人次,互动116.50万次,浏览17.64万次,获得国家、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本科高校精品课程,2023年获智慧树网“人气课”。《医患沟通》国家、省级线上课程上线开课5学期,选课学校已达54所。《临床思维与沟通》《新发感染》线上课程已上线国家级平台“医视界”。2020年入选国家教育部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2022被正式授予首批全国急救教育培训基地,承担校医培训五期,史继学教授获得国家首批学校急救教育专家。同期还获批泰安市“急诊急救科普工作室”,山东省“急诊急救科普专家工作室”。 史继学是国家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执行委员会委员、评审专家。近年来,经常受邀参与国家、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督导检查与培训工作。作为督导专家他严格认真,但作为老师,他又耐心和蔼,学风严谨。他关心爱护在培住院医师,严格要求和耐心引导其成长,注重带教方法创新,提倡个性化带教。具有丰富的医学教学经验,带教质量优良,在培住院医师满意度高。参与国家科教司组织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基地认定标准》《评估指标—急诊科专业基地》《急诊科专业考试指南》等制定与修订。参与中国医师协会组织专业基地现场检查:江苏(2次)、福建、河南、湖南、海南、山西(2次)、内蒙古、黑龙江、湖北(2次)、湖南、浙江、河北、山东等省市。参与国家及多个省份住培师资培训:国家级学术会(9次)、区域学术会或培训班(20余次)、江苏、广东、河南(3次)、四川、黑龙江、甘肃及山东(6次)等。他积极参与国家增设重症医学、院前急救专业住培及急诊医学专科医师培训论证。参与国家、省住培相关考试命题、结业监考,新增山东省内第二、第三批基地验收工作。作为主编编写住培专著《急危疑难典型案例》1部、副主编住培教材《急诊医学》1部。鉴于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新大纲发布,本科与住培教育更好地衔接,加快卓越医师培养,正在进一步推动整合医学深度融合,负责主编《呼吸系统疾病》。录制了急诊医学专业技能操作5盘,举办省级住培师资培训班2次,主持住培管理与实施研究课题1项。归纳总结“评估-救命-治病-安全”急诊急救工作流程、“7621+X方案”救治急危重病通则,被业界誉为智慧的结晶。打造的“模块化急救技术训练模式”,即每项操作均有案例-流程-评分标准-操作录像,用于教学已达27年。倡导急诊急救医护一体化“VOICE OF NURSES”工作内容即V: Vital signs生命体征评估、控制心率/血压药物调整;O: Opioids 镇痛镇静谵妄管控;I: Intake/Output 进出入液体量(包括CRRT脱水量);C: Catheters 导管、约束维护;E: Electrolyte 电解质等内环境实验室检查;O: Oxygen 供氧、气道管理(包括床头抬高);F: Fecal观察大便;Nu: Nutrition营养治疗(途径、剂量、潴留、血糖等);R: Rehabilitation 早期康复;S: Skin 皮肤管理;E: Embolism 静脉血栓栓塞防控;S: Special suggestion 特殊建议包括家属需求、专科意见等。急诊医生培养“五潜质”:①吃苦善良,胆大心细;②乐趣工作,助人欲望;③好奇心大,克制力强;④不喜张扬,坚持主见;⑤大气格局,不追名利等,均受到教育教学界专家好评。 无论是面对在校学生还是同行专家,史教授每次都会认真严谨地备课,用他的话说如果通过自己的授课能提高急诊急救意识、增强急诊急救技能、多救活一个病人,备课再多一些、再辛苦一些也是值得的。于是,白天病房的走廊里常有他匆忙的脚步,晚上办公室中时常看到他备课的身影,这才有了教室里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注视下的胸有成竹的熟练授课。他所讲授的《医学论文写作》、《医患沟通》等选修课,每次都是座无虚席。他治学严谨,带研究生更有自己的特点,他带的住培生、研究生们说:“史教授不仅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研究,还教我们怎样做人、做事,甚至哪位同学的家庭有什么困难,他都会一一过问,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每逢中秋、过年他都会邀请我们不能回家的学生去家里做客,他就像我们的父亲一样一直温暖着我们”。 俯首科研,潜心写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要参与药物临床试验包括戊烯松抗风湿,丝裂霉素、优福定、UFTM方案、CUFT方案治疗晚期胃癌、戊乙奎醚救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研究等。九十年代,主要研究灭鼠药中毒镇痉剂、肌松剂应用,《肾囊内胰岛移植治疗I型糖尿病研究》获得国内首创、达国际先进水平。历时8年主持项目《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肌无力危象综合征的预防与治疗研究》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2000年以后带领团队构建了中毒单元救治体系,开展中毒单元在急性有机磷中毒的应用研究,建立完善的中毒中心,开展百草枯中毒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及氢分子的基础实验研究,进行了氢氧雾化机雾化吸入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的应用研究。《血必净注射液救治多脏器功能损害或衰竭临床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近十年来主要研究急性虫螨腈农药中毒、糖脂中毒所致的急性血管病。曾于1998年创办月刊《中国腹部疾病杂志》,出任主编兼编辑部主任,至2007年连任3届受到好评。先后主编出版急诊医学专著《急诊学》《急危重病医学》《急性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治疗学》《急性肺动脉栓塞基础与临床》《现代急性中毒救治与监测》《急性中毒救治技术》《当代烧伤疮疡医护大全》等9部,医学写作类专著《新编医学论文写作与投稿》《实用医学论文写作与技巧》《护理论文写作方法学》《新编护理论文写作》《医学写作》等5部。高校教材《急诊医学》第1-3版、《医学论文写作》第1、2版、《医学写作学》《急诊护理学》等7部。教学辅导类教材《急危重症护理学应试向导》《中西医结合危重病学习题集》等2部。科普类专著《院外急救》1部。参编教材、专著《急诊医学》(研究生用书)、《中西医结合危重病学》(本科、研究生用书)、《急危重症》《百草枯中毒》等10余部。担任9种专业期刊编委,年审稿100余篇。早在28岁的年纪,就已经作为年轻的学者受邀登上国家级学术会平台讲学,现在更是经常站在代表急诊界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上发表主旨演讲或作学术报告,每年被邀请在全国、省市级学术会上作学术报告30余次,经常参与省市级科研评审与成果鉴定、医疗事故鉴定及司法鉴定等,受聘泰安市急救指挥中心、山东省东岳司法鉴定中心、东平县卫生应急救援首席专家。常被各级医院邀请学术讲座、开展新技术,已在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东平县人民医院、肥城市人民医院及新泰市人民医院设立《名医工作室》。主办全国性学术会12次、省级9次及培训班35次,包括举办“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国家、省级适宜技术推广项目”“泰安市急诊急救培训”“泰安市急诊医学专科联盟沙龙”等,为基层医院培训学员11800余人次。 创新管理 注重人文 急诊医学科现有面积1.45万m2 , 医护人员163人,其中主任医师、教授4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7人,中级职称46人;硕士40人,博士2人,归国留学人员3人;设有急诊内科、急诊外科、急诊儿科、血栓病急诊门诊等各个专业候诊区,区域划分为急诊抢救区、重症监护区(EICU病床32张)、急诊病房区、成人输液室、院前急救、急诊检验、临床中毒研究重点实验室包括中毒门诊、洗消室(含洗胃室)、中毒监护病房、中毒咨询室、床边快速检验室、功能测定室、毒检室及防化训练室等。急诊介入室,急诊影像检查室(CT、DR、超声)、急诊药房、急诊手术室、急诊办公区等,完成一站式急诊急救服务。针在服务与管理方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建立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诊重症监护一体化无缝隙衔接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开通高效安全的急救生命绿色通道,形成了应急医学、危重症医学、中毒医学、复苏医学、创伤医学、技能操作培训等亚专业。科室连续7届参加泰安市举办的急救技能竞赛,以参赛促进抢救技能的提升,均获得团体第一名和个人第一名,共有8人获得“振兴泰安劳动奖章”,14人获得“青年岗位标兵”称号,5人获得“巾帼建功标兵”称号;同时,鼓励年轻医师不断完善自身知识储备,接受继续教育,如进修学习,先后送出6位医师到美国、意大利、英国、新加坡、以色列进修学习,每年选派80余人次参加国际、全国及省市学术会议学习。 在科室文化建设方面,考虑到急诊医护工作者属于医院的“侦察兵”与“特种兵”,摆在医护人员面前的疾病往往比较紧急、凶险,针对本科室特点,提出“医者仁心,精诚协作,分秒必争,精益求精”16字科训,同时,急诊医学科又是一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队伍,为活跃科室文化氛围,让大家在工作之余能放松心情,科室也非常注重组织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如春游、秋游、登山及篮球赛等活动。 所带领的急诊医学科获得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山东省急性中毒诊治临床精品特色专科,山东省医药卫生临床中毒研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临床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山东省工人先锋号、国家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国急性中毒联盟诊治基地、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心肺脑复苏培训基地、山东省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山东省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泰山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泰安市医学重点学科、泰安市优质护理示范病房、泰安市急性化学品中毒救治培训基地、国际紧急救援网络单位。在泰安市成立了“急诊医学”“中毒”、“血栓性疾病”3个专科联盟。泰安市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主任委员单位。 他不仅为本科室的建设呕心沥血,而且也致力于规划和改造泰安市各级医院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的建设与管理,协助全市58家一、二、三级医院完善了急诊科规划与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泰安市急诊急救事业的发展。 坚守科普 注重应急 近20年来,史继学带领急诊医学科团队组成“白金十分钟”、“南丁格尔”科普团队及“急诊青年文明号志愿队”等,开展急救知识、中毒防治、食品安全进社区、学校等活动。亲历亲为开展急救科普活动,积极参与国家及省市科普大赛,所带研究生分获急救科普比赛一等奖全国赛1次、省级3次。对民众急救科普活动60余次,累计培训达5万余人次。2019年被授予“白金十分钟全国自救互救志愿服务联盟公益奖”,聘为“应急技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和“志愿服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同时也是“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科学普及分会委员”、“中国心肺复苏培训主任导师”、“山东省心肺复苏培训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对在校大学生开设急救医学课程,对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旅游急救”课程,受到学生广泛而热烈的欢迎。利用节假日整理资料,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民众宣传医学知识300余次,撰写科普文章150余篇,每年坚持为市民制作急救小知识,发表在人民日报、为民网、凤凰网、医师报、泰安日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等十余家媒体上,建立了“泰山急救”“山一大二院急危重症”微信公众号,发布科普文章161篇、视频32个,宣传急性疾病、慢病急性复发、突发事件、季节性传染病、中毒、创伤、溺水、触电、中暑及一氧化碳中毒等防治知识。目前正在为全省学校教育录制《校园应急救护》、泰安电视台录制《“急”不可待,救在身边》。 新冠疫情之初,在急诊临床一线工作了40年的他,凭借敏锐的直觉和多次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很早就意识到了此次疫情非比寻常,自山东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一级应急响应后,带领团队服从安排,加班加点的转运发热病人;带领急诊科全员第一时间在驰援武汉请战书上签字;带领团队通过文件阅读签名、晨会传达、微信转发、钉钉直播及视频会议等多种形式,不断学习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和措施,使全员上下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在疫情的第一防线严防死守。他及时制作 “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方案与建议”教学课件,发布至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微信群,并在“泰山急救”微信公众平台、网络上、微信上教给大家新冠肺炎的防护知识,制作并发布教学视频“一次性手术衣改制隔离服穿戴流程”、“自制防护物品预防新冠肺炎”4集。除此之外,依托人民日报、医师报、华人头条、今日头条、大学生在线等媒体,发表了针对疫情期间个人防护、复工复产、临终关怀、慢病复发、中毒防治及反思启示等科普文章33篇。接受新冠疫情防控采访7次。在全国、山东省医学会面向急诊举办网络视频直播讲座《疫情下,急诊人应该怎么去做?》,并对热点问题解答,受到同道普遍好评。进行全国网络视频直播讲座5次,参与2部疫情防治专著编写。 与此同时,史继学为急诊专科联盟单位指导防控和救治工作,疫情严重期间接受现场会诊30余次,向省、市应急部门建言3次,共25条,充分展现了急诊人勇于奉献的无私精神。他希望通过更多的宣传资料的传播和浏览,让人们了解防疫知识,更快的战胜疫情。与病毒战斗是他的责任,战胜病毒是他的决心,在这场与新冠肺炎的战役中,史继学不忘初心,日夜坚守,受到业内高度认可,荣获“省内抗疫先进个人”“泰安市首席科普专家、优秀科普人物”,真正诠释了一位急诊人、一名老党员的坚守。 史继学教授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结合自身经历总结出急诊医学发展的三个阶段:①眉毛以上是汗水,眉毛以下是泪水;②三流:流泪、流汗,又流血;③有泪可落,但不悲凉。体现出他对工作挚爱与坚守。43年的光阴,做一名好医生,当一位好老师,史继学教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让自己成长,让科室强大,让医院的综合实力更强,他更是带动了泰安市急诊急救事业的发展;他就像永不熄灭的灯塔,一直引领着我们前进的方向。他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守正创新的坚定意志、奋发有为的昂扬斗志也影响着下一代年轻人,尤其在急危重症病人抢救中奋不顾身,在实验室里细思笃行、攻坚克难,把温柔的关切留给病人,把严格的要求留给自己,是一位名副其实新时代的建设者、时代精神的守望者、医学事业的躬耕者。一腔热血,满心奉献,63岁的史教授仍然在路上……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医学科刘文娟供稿 文波摄影) |